回到民国当大师,到大学毕业得花多少钱?
民国大师中除了那些遗老们,也就是在清朝就有功名的,那就都得接受新式教育了。最基础的就是上小学呗,一般六年,初小高小各三年。
初小在民国也算义务教育,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教会学校,每年学杂费5块钱差不多了,私立的好学校也不过10块钱。六年下来也就是30-60块钱,确实不贵。
但就是这样,大多数家庭也不愿让孩子上学,或掏不起学费或怕耽误干活儿。以至于民国初年有一阵子把初小叫“强制教育”,逼着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但直到解放前,中国每年出生人口上千万,但每年小学毕业生才50万,接受过初小教育能识字的也不过100万,文盲率90%。
小学就很多家庭读不起,中学就加个更字呗。公立和教会的相对便宜,一年十多块钱吧。但公立的质量一般,教会的则得入教和学圣经,家长们两头儿为难。其他的好学校基本都是私立,一年学杂费+住宿什么的20块钱起步,有化学物理课的50都正常,绝大多数家庭都读不起。
另外在民国的初高中好学校都是要考试的,普通孩子要想成绩好就得上补习班,仅以毕业冲刺为例,收费大多都是一年学费的两倍。也就是说如果初中一年收费10块,那补习班就是一个多月收费20块,值不值的自己掂量了。
整体算下来,如果是好中学,那读到高中毕业至少400块大洋起步。所以民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读完小学,十多岁正好送去学徒,三年出徒之后16/7岁,可以给家里挣钱了。
民国时期,能上到初中或高中毕业的都是中产家庭,不上高中的也未必是家里穷,而是实在考不上。比如四中(高中)在当年就是最牛的,但名额有限,有钱报补习班也未必考的上,和今天的情景几乎一样。所以很多家庭也就不较劲了,放弃内卷。
初中或高中之后更是大多数家庭就不让孩子考大学了,主要是费用太高,中产家庭都承担不起。所以一直到1947的统计,大学生在30多年的总量才20万出头儿,每年才几千人。建国后也不过是每年几万人,直到1978级的在1982年毕业之后,大学生总量才突破30万人。
而现在每年的985录取人数还60来万呢,可见当年大学生的稀缺吧,也体现了上大学的不容易。
当然寒门子弟也有上大学的,但绝大多数都是选择“师范”。因为这种学校都是有补助的,从中央到地方,以及军阀和当地士绅都给补贴。大多数学费+住宿全免或减半。比如伟人就是很典型的,他家已经是当地富农,但也只能去读“湖南师范”,毕业后当个教员也不错,工资至少几十块大洋,是底层的5倍以上。
民国的文凭含金量很有意思,每一级基本都是下一级的上限。比如小学毕业的就是普通人,一般每个月挣10块来钱吧,最基层收入。而初中毕业的就能记个账什么的,收入20多块。高中毕业的那就是高级白领或公务员了,翻一番50块起步。大学毕业的基本就是金领了,100块钱每月不算难。博士甚至留学回来的则再翻一番,200块以下的免谈,且上不封顶。
但除师范之外的学费就太贵了。首先说考试费就很高,民国没有统一高考,都是各考各的。那考试费就每家大学3-5块钱,一般都得报个三五家,30块钱就没了。然后还有交通费呢,很多学生都是北京考完了奔天津,然后或许还去上海呢。这一圈儿下来没100多大洋不够,还未必考的上。
如果能考上了那就恭喜你,花大钱的时候到了。大学各种费用一年100块起步,高了300多也是正常。那就算算吧,4年读下来少了500大洋,多了2000块也有可能。而当时的北京,800块就能买个鲁迅先生的四合院了,也就是能全款买房的家庭才能供孩子上大学。
但是这只是大学毕业,在国内挣个高薪没问题,可要想当“大师”,没有留学经历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得不到学术圈儿的承认。或者这么说,大师们基本都是大学教授,而没有留学过的连学生都看不起你。
留学费用多少钱?一般分两种,高大上的是英美德,每年1000大洋起,读到博士至少5000多块钱吧。然后普通的是日本,三四年下来也就是1000块钱,没比国内贵太多。所以鲁迅先生才去日本,既是为了学习革命,也是因为费用低。
都知道北京有“欧美同学会”吧,但怎么没有“留日同学会”啊?最主要的当然是日本侵华了,但最开始则是因为留学欧美的看不起去日本的,不带玩儿。记住了,学术圈子是最排外的,非圈末入。
当然还有一种留学,那就是“勤工俭学”去法国,基本都是靠资助出国,到了法国不仅能学习技术,或许还能赚钱呢。但这种学历经历就不被学术圈承认了,所以回来的基本都是革命家,成为“大师”的凤毛麟角。
总之理解了吧,在民国如果想成为大师,那最好先让你父亲成为土豪,至少是能留学日本。在这16年里,花费2000块大洋是起步价,正常300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当年在北京有三座四合院,那全卖掉上学的话就有了成为大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