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谈那些事儿。
我们送孩子出国到底目的是什么?其实这个决定了我们后边一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再加上陪读家长的学习生活。因为现在很多孩子出去,其实是需要家长陪读的,尤其是小阶段的孩子,那家长也就跟着出去。而陪读妈妈这是一个大的群体。
现在陪读妈妈在海外,尤其在北美,像加拿大美国,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段时间网络上爆出了关于这个中国人骗中国人,陪读妈妈骗陪读妈妈。然后挣了很多钱过去地间买车买房,中间收了很多回扣,然后骗这些家长去移民,最后甚至是找黑中介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挺正常的。而且这是一个应该说不罕见的事情了。而且这个持续事件已经很多年了,这不是说一两年的事情了,这都十几年了。
但是抛开道德和法律层面的事情,我只是想谈说,我们为什么中国人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说,我们没弄清楚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在我看来出国最核心的一点说,我们送孩子出去,跟在中国,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环境去卷。
那卷的方向不同,在国内,我们更多的就是卷这种纸面上的东西,我们是逐渐的把三维的东西变成二维化。很多人觉得卷的已经没有意义了,甚至已经卷的毫无人性的情况下。
我们送孩子出去,其实是为了让他能够独立,那么独立自由他是要付代价的。他的代价就是什么?就是你要真正的去拓展你的冒险精神,责任感,所谓的独立的能力。这个独立能力从谁那来?其实不从孩子来,其实是从家长来的。
我们通常来说,在陪读的家长来说大部分都是中产,中产以上的家庭,很多都是父亲在中国工作,然后妈妈其实以前在国内就是全职妈妈,相对来说养尊处优,没有太强的生活能力了已经。因为已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对社会、对中国社会缺乏认知,所以这些妈妈她相对来说比较单纯,我没有任何的贬损的意思。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事情,因为人性很单纯。
但是单纯就容易被骗。另外一方面单纯由于他已经习惯了依赖丈夫的经济支持,再加上我们的商业比较发达,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去做所有的事情,或者说花钱就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所以一旦当全职妈妈出国之后,他会有深深的恐惧感。
首先当那边有语言的问题,有文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商业形态的不同。相对来说西方虽然他在科技领域比我们要先进,但是在商业服务领域其实他明显落后于国内。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国内的商业形态已经基本发展到,就是说你只要张嘴,我就可以把这个饭送到你嘴里,是这样的一个形态了。
但是在国外你想张嘴,对不起你得先自己去规划你要吃什么,然后你要去采购食材你要自己去做。他是这样的一个商业形态。所以这个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他对人的素质要求不一样。其实你说能不能适应,能适应只要你有这种敢于冒险和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很快就适应了。
但是很多全职妈妈由于在国内已经长年不工作了,所以他出去之后他害怕,他就会愿意找跟他理念文化相同的人帮他去做这些事情。那你想让别人帮你去做这个事情,你就得付出相应的费用。再加上我们中国的理念,我们不太愿意去张口管人要钱,或者是我们有的时候不太愿意去给多余的钱。
它不像国外,你比如说国外是这样我买火车票,车票钱是车票钱座位钱是座位钱,它是分开的。它这个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理念的不同,就是我每一项服务都收费,包括你到火车上到飞机上,人家空姐问你要不要喝杯咖啡,要不要吃个面包。你说行,然后人马上就多少钱,就你得花钱。
所以我们中国没有这种形态,我们是打包制就是我全都放在一起了。从卖方的角度来说,他也不好意思管你说,我带你去看房我要收多少钱,我带你去成交我要收你多少钱服务费。然后我们通常买方也会觉得这样太功利了,给我一个打包价就行了。所以在这种文化理念下就会催生这种一方认为的是正常服务一方认为的就是诈骗。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数额的不同。
因为买方最后会觉得说我买一个房子一共是50万加币,结果还收了我10万加币的中介服务费,等于这个房子跟我说60万,我上当了。其实这就是这种文化来源。但是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作为家长首先得明白送孩子出去其实是让他卷独立、卷自食其力的能力。因为在中国已经很难创造这样让他自食其力的环境了。我出去之后不但是让他多了解一个文化、多了解一个语言甚至多了解两个语言。更重要的是我想让他能够独立的去改善生活,去创办他自己的生活,那怎么办?
作为陪读的家长得首先独立。所以我特别的觉得出国这个事情是一个非常大的事情,他不是冲动或者我有钱这个事就能解决了。最好是能够在出国前的两三年开始系统性的规划这个事情,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比如心理上要做好心理建设,最好能够自己。
就像我这次带着孩子去德国,给大家展示的说我带着孩子说如果将来想陪读跟孩子,或者是我想孩子自己在那独立生活,我就创造一个条件,自己买个机票就去那,去那之后我也不定旅行社,也不找人地接,就自己坐公交车,模拟跟当地人的生活是一样的。这种方式看能不能适应。